你的位置:海岛奇兵九游账号转移 > 新闻动态 > 2025年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全球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空间规划报告
2025年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全球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空间规划报告
发布日期:2025-10-12 05:39 点击次数:152
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全球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空间规划报告
报告共计:52页
全球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新蓝图:从静态到动态,守护蓝色家园的"迁徙生命线"
2025年8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发布《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全球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空间规划》报告,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落实联合国"30×30"保护目标(2030年前将至少30%地球表面纳入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报告聚焦海洋哺乳动物这一关键物种,揭示其生存危机,并创新性提出动态保护策略,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注入新思路。
海洋哺乳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守护者",它们作为顶级捕食者调节食物网结构,参与碳循环,对维护海洋健康至关重要。然而,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正将它们推向绝境:全球超三分之一的海洋哺乳动物被列为濒危物种,曾在中国水域活动的儒艮已被确认功能性灭绝,触目惊心的案例不断敲响警钟。更严峻的是,当前全球海洋保护区仅覆盖8.16%的海洋面积,且多数基于静态数据划定,无法适配海洋哺乳动物季节性迁徙的特性,导致其关键栖息地与迁徙通道保护存在巨大缺口。
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构建了"静态规划-案例验证-动态优化"的三阶研究框架。在静态保护规划层面,研究整合117种海洋哺乳动物的分布数据、功能性状与系统发育信息,首次全面描绘出全球海洋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与系统发育多样性格局。结果显示,南半球温带水域(如阿根廷、南非、新西兰附近海域)和北半球高生产力沿海区域(如阿留申群岛、北欧周边)是多样性热点集中区。这些区域凭借丰富的洋流营养供给和相对较低的人类干扰,成为海洋哺乳动物的"宜居天堂"。但静态规划也暴露出局限——无法覆盖迁徙物种的季节需求,尤其对洄游性物种的保护存在明显漏洞。
展开剩余74%小须鲸的案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迁徙廊道保护的紧迫性。作为高流动性海洋物种的代表,研究通过物种分布模型和连通性分析,首次厘清小须鲸三个亚种(北太平洋亚种、北大西洋亚种、南半球侏儒亚种)的季节性分布规律与迁徙路径。数据显示,海表温度、海冰厚度、距岸距离是影响小须鲸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素,其核心栖息地与迁徙廊道多集中在温带沿海水域。例如,北太平洋亚种夏季活跃于阿拉斯加湾,冬季则南迁至日本近海;南半球亚种则呈现"夏季向高纬觅食、冬季向低纬繁殖"的迁徙模式。令人担忧的是,现有海洋保护区对这些关键区域的覆盖率不足40%,且小须鲸的迁徙路径与全球高强度航运、渔业活动区高度重叠——北太平洋日本沿岸、北大西洋北海海域等区域,航运碰撞与渔具缠绕风险突出,成为物种生存的"高危地带"。
基于静态规划的基础与案例研究的启示,动态保护规划实现了质的突破。研究团队利用89种海洋哺乳动物的季节性分布数据,通过系统保护规划工具Zonation 5.0,首次识别出全球四季动态优先保护区。结果显示,温带至极地沿岸海域(如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沿岸及南大洋部分区域)是全年核心保护带,这些区域在四季均能为海洋哺乳动物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研究首次提出"全年核心保护区"与"季节性重点保护区"的差异化管理理念:全年核心保护区(如北冰洋楚科奇海、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域)生态效益稳定、管理成本较低,应优先纳入保护区建设;季节性重点保护区则需配套动态管理措施,如在迁徙高峰期实施限时限渔、航速限制等,平衡保护与人类生产活动。
报告明确指出,未来海洋保护区规划需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优先推进各大洲沿岸海域及南北极部分海域的全年核心保护区建设,这些区域能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二是科学划分保护类型,针对不同季节的物种分布特征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三是加强迁徙廊道与人类活动密集区的协同管理,通过建立鲸类迁徙缓冲区、优化航运路线等方式,降低生态风险。
这份报告不仅为全球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提供了精准的空间决策依据,更标志着海洋保护理念从"静态划区"向"动态适配"的重要转变。在"30×30"目标的推进进程中,唯有尊重物种的自然迁徙规律,结合动态管理工具,才能真正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让海洋哺乳动物的"迁徙生命线"永续延伸,为地球蓝色家园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52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
发布于:广东省上一篇:迈普医学创历史新高,融资客减仓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海岛奇兵九游账号转移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